![]() |
首页—新闻中心 |
中国应以“债务经济”缓解财税困境 |
发布人:jingdie | 来自:广州精碟工商财税 | 发布时间:2011-07-06 19:14:12 | 点击次数:1393 |
![]() |
今年以来,地方政府的日子一直过得紧巴巴。先是房地产调控断了过去赖以为财政支柱的大笔土地收入,随后信贷紧缩和地方融资平台清理又断了地方政府的临时资金来源。虽然财政窘迫,但日子还得过下去,于是地方政府开始八仙过海,各显神通。 北京的情况最为典型,中原地产的统计显示,截至5月24日,北京年内土地出让金合计为250亿,相比去年同期的595亿减少了57.9%。这让北京市财政面临极大压力,被迫以各式各样的金融创新来缓解资金饥渴。比如成立各个新兴产业领域的创业投资政府引导基金,引导PE进入这些新兴领域;土地债券等融资模式也纷纷被提上议事日程。此外,有消息称,广东、浙江两省已获准自行发地方债;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更是积极筹备。 不过,在我们看来,这些途径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地方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。无论是银行信贷,还是自行发债,终归都是要还的。在我们看来,如果不从中央与地方的财税关系上想办法,不进行大的改革,地方政府将面临普遍的困境! 当前地方财政的问题,根子还在税制上。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造成了现在“强干弱枝”的局面——中央财政充裕,地方财政(尤其是省以下的市县)普遍困难。新华网在浙江的调研发现,这种矛盾在土地收入大幅减少的今天尤其尖锐。调研中,多名基层干部承认若无土地财政,地方发展将举步维艰。“诸如教师绩效工资、新农村合作医疗报销比例提高到60%,要不是有土地财政,地方政府也是做不到的。”受访的基层干部普遍反映,现在“国家请客,地方埋单”的政策太多,“干什么”通常是中央政府决策,如新农村建设、医疗卫生改革、义务教育等,“干什么”所需的钱,大多数是地方自行解决。 在我国现有的主要税种中,财政收入主要集中在增值税、营业税和消费税上。浙江省B市H区的财政局副局长说,地方企业的增值税的分成,中央拿了75%,而且不分担企业经营和破产的风险。按现行体制,工业制造业都是交增值税,最终的结果是,区里去招商引资,还要支付包括拆迁、土地、环境污染的成本,区里只能拿到12.25%。此外,2002年,中央将日益壮大的所得税纳入了分享范围,即将原来属于地方税收的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变为共享收入,中央占60%、地方占40%。因此,地方财政收入增长更多依靠地方基本独享的营业税。与增值税不同,营业税主要是对建筑业和第三产业征收的税种,其中建筑业又是营业税的第一大户。但在房地产发展受限的情况下,这笔收入也打了个大折扣。 在我们看来,地方财政目前的状况已经表明,现在已经到了加快分税制改革,大幅调整中央与地方财税关系的时候了。在我们看来,在当前的财税体制下,中央政府替地方发债是完全应该的。不要说现在每年代地方发2000亿元,今后中央政府替地方发债达万亿元的规模,这也是完全应该的和可能的。安邦首席研究员陈功几年前就曾指出,中国迟早会进入“后土地经济”时代,这时候土地财政将会走到头,形势将会逼迫各级政府在财政上另想他法。几年后的今天,在房地产调控之下,这一预测得到了准确的验证。在中国很多地方,可利用的土地资源越来越少,不少地方的土地资源甚至已经枯竭。这种情况下,地方要谋活财政,必须另寻出路。 陈功认为,要解决上述问题,中国政府应该可以转换思路,中国其实完全可以像美国一样,用“债务经济”来谋活中国的经济。这应该成为中国在当前摆脱地方财政困境、寻求发展动力的解决方案。当然,要搞“债务经济”是有前提的,一是国家要有经济实力,还要有足够的信用。中国经济和人民币的影响力都在逐渐增强,虽然还达不到美国经济和美元的水平,但中国的国家信用应该不成问题。二是要有发达的债券交易市场。这个条件中国现在还不完全具备,需要大力发展国内债券市场。 最终分析结论(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): 中央与地方的财税矛盾由来已久,但形势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严峻。房地产调控、地方融资平台清理、经济结构调整、社会保障推进等等改革犹如泰山压顶,如果不在税制改革上有大突破,恐怕会引发很大的问题。安邦提出的“债务经济”思路,为解决中国的财税体制问题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! |
![]() |
广州精碟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咨询热线:020-28075188(正常上班时间12条服务专线) |
|